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构建特色引领、竞相发展的“2236”产业集群,建设神形兼备的中国专汽之都。推动我市专汽产业智能化转型发展是建设神形兼备的中国专汽之都的题中之义。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6月上中旬,市人大财经委、常委会预算工委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实地走访了东风汽车车轮随州有限公司、湖北楚胜汽车有限公司、湖北江南专用特种汽车有限公司、随州常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并与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湖北专汽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等部门和科研机构负责人座谈,对我市专汽产业智能化转型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了专题调研。有关情况如下:
一、我市专汽产业智能化转型取得积极进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企业聚焦科技创新,瞄准“专精特新”,加强产学研合作,深耕细分领域,推动专汽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现有各类专用汽车生产资质企业7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2021年全市生产专用车15.9万辆,实现产值53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专汽产业智能化转型取得积极进展。
(一)技术研发实力增强。我市已建成湖北专汽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2家研究院,拥有湖北专汽研究院有限公司、齐星车身、神百专汽等3家企业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为企业研发提供技术支撑。湖北专汽研究院还与中国恒天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合作,成立新能源汽车研究所,开展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研发。随州职业技术学院设有机器人分院和机器人专业,与我市多家企业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我市企业输送专业化人才,推进我市机器人研发和应用。充分借力武汉全国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丰富优势,20多家专汽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制度体系较为完善,人才技术引进机制较为健全。
(二)智能转型步伐加快。汽车机械是我市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我市智能制造改造升级的主战场。全行业把智能化改造作为主攻方向,智能化装备引进、智能化产品研发、智能制造模式的创新,成为企业创新转型发展的共识。江南专汽、润力专汽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帝成环卫、江威智能、许继三铃等12家专汽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市新增专精特新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有41 家专汽企业成为全省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全市积极推进机器换人计划,智能制造水平大幅提升,华龙车灯、东风车轮、江威智能等企业机器人已得到普遍应用,既减少了人工成本,又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效益。齐星车身具备底盘焊接、车身包边、冲压、整车组装、涂装等多条机器人生产线;凯力专汽与湖北专汽研究院合作研发高端智能深度保洁车、树枝粉碎车;神百专汽与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合作研发的“随车吊智能计重设备”,实现车联网、智能传感、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江南专汽的压缩空气泡沫系统(CAFS)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高端消防车领域的空白;润力专汽的45米高空作业车,采用自动动作、轨迹控制等先进技术,取代进口产品;程力专汽的医监医保车成功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返回地面提供医疗保障;威尔特芬研发生产的移动核酸检测大巴车、核酸快检车和移动方舱实验室等医疗应急专用车,市场供不应求。湖北新楚风引进新的战略投资人,加大氢燃料专用车研发投入,首台样车将于7月份下线。今年4月,东风随专首批51辆智能化特种危化品专用车销往上海,车辆采用先进的车联网技术和智能悬挂配置,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四)示范推广成效明显。我市申报的湖北新楚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柔性传统动力、纯电动汽车底盘混装生产线,湖北毅兴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基于机床智能制造及设备关怀运维云智造项目、齐星车身的专用汽车智能立体车库远程运维大数据云平台示范项目、东风车轮高强度轻量化乘用车车轮智能制造车间项目等获得湖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促进了我市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新楚风智能化柔性传统动力、纯电动汽车底盘混装生产线项目,是国内第一家新能源汽车柔性生产线,还建有整车试验各路况试车跑道及新能源汽车企业远程智能监控中心。我市正在启动随州市专汽车联网项目建设,推动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块化设计、网络化协同制造发展,提升我市专汽智能制造水平。
二、我市专汽产业智能化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竞争力与全国知名企业有差距。目前,全市有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专汽企业1家(程力专汽),20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齐星车身、楚胜汽车、东风随专),10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凯力专汽)。2021年,我市排名前5的专汽企业共生产专用车7.8万辆,占全市总产量的47.8%,而产值贡献只占33.5%,龙头企业对全市专汽产业的带动作用在规模、技术创新、智能转型等方面与体量不匹配,龙头带动作用有限。从全国来看,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中集车辆等品牌企业,在技术、人才、创新等方面已经远远领先于我市龙头企业,铝合金罐式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高端城市环卫车等市场基本被上述品牌企业垄断。
(二)企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我市专汽企业多为民营中小型企业,在品牌、技术、资金等方面均不占优势,小而不精,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重偏低,处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全市专汽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重模仿、轻创新”现象普遍,行业存在技术抄袭、乱挖人才等现象,研发投入普遍偏少。企业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人才不稳定等问题比较突出。调研发现,有些企业有智能化转型意愿,但受经济下行影响,发展信心不足,不愿意开展有效投资;有些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小富即安”,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不够;有的企业习惯于搭便车,抄袭模仿,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动力不足。
(三)智能化发展基础较弱。我市专汽产业协同创新氛围不浓,产学研合作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少,关键技术及核心部件受制于他人,整车集成技术水平较弱。全市公共研发平台不多、研发成果少,智能化转型缺乏技术支撑;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还没有得到普遍应用,智能制造成套装备较少,能够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制造型服务企业缺乏。新能源整车产能没有得到有效释放,智能网联汽车才刚刚起步。
(四)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地方财政资金虽然给予了专汽产业重点倾斜和支持,但受地方财力限制,能够给予企业支持的财政资金有限,加之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难、融资难,企业智能化转型资金压力大。
三、加快我市专汽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随州专汽产业虽然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放眼全国仍面临不进则退的严峻考验。目前,我国专用汽车公告内企业1600余家,平均每年新增专用车企业170家左右,总体看,同质化同规模企业数量较多。要推动我市专汽产业产值过千亿元,必须提高对专汽智能化转型重大意义的认识,重点围绕装备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 “三大方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技术攻关、推进项目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专汽行业智能制造新业态。
(一)强化政策支持,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一是规划引领明方向。抢抓汽车产业与信息通信、能源、交通行业融合发展机遇,认真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市专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市专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专汽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随州市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配套完善专汽产业智能化转型支持政策,力争到2025年,全市专汽行业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0家,申报发明专利数量100项,填补国内空白产品达到100个,专汽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二是政策支持提信心。整合全市各类产业政策基金,引导更多流向专汽智能化领域,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生产线改造和产品研发。用好用足人才引进政策,瞄准专汽产业智能化专业需求,出实招拿真金,让企业亟需的高端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引导企业与随州职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院校加强合作,定向培养具备智能化知识和技术的工程人员和技术人员。依托国家级专用车上装装置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随州),加快建设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专用车测试区。三是龙头示范强带动。将具备发展潜力的企业纳入项目库,进行梯次培育,并从项目库中优先推荐湖北省和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在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每年遴选10家产品附加值高、产品自动化生产程度高、技术创新欲望强的企业,给予技改资金重点支持。
(二)加快融合创新,开发智能网联化产品。一是加快区域融合。随州作为省万亿汽车产业集群及襄十随神城市群节点城市,要加强与武汉、襄阳、十堰等城市协作,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二是加快部门融合。加强发改、科技、科协、经信、汽车行业协会等单位之间的通力合作,支持湖北专汽研究院、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与本地专汽企业协同创新,发挥全国专用汽车创新联盟作用,采取“走出去”战略引进国内外前沿专用车技术,建设专汽研发聚集中心,加大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专用车研发力度。三是加快技术融合。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无人驾驶等先进技术同汽车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依托联通随州分公司和武汉汉阳专用车研究所,加快建设专汽大数据信息中心,重点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复杂环境感知、新型电子电气架构、车辆平台线控等核心技术,促进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为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应用提供必要条件。
(三)优化生产管理,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一是推广应用智能装备。发展基于工业大数据分析的工艺提升、智能排产、过程控制优化、能耗优化等智能决策与控制应用。鼓励江南专汽、齐星车身、程力专汽、湖北新楚风等有实力的企业运用智能传感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生产设备互联、设备与产品互联。二是引导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型。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智能化服务要素,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成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方,不断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快智能制造进程。充分利用德国·湖北(随州)产业合作交流对接活动机会,引进西门子、博世、维克多等优秀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与我市专汽企业合作,投资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大力推进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提高智能化制造水平。
(四)加强行业监管,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一是明确监管责任。明确市场监管责任主体,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组建以市场监管部门为主的联合执法队伍,填补行业监管真空地带。二是开展行业整顿。重拳打击非法改装、买卖合格证、大吨小标、欺诈用户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无资质生产及非法改装的小作坊式生产厂家,严厉打击,实施关停,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行业秩序。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成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打击技术抄袭、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为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全力打造神形兼备的专汽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