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广水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实际,认真做好“五篇文章”,推进实践活动走深走细走实。
一是注重对标对表,做好“学习文章”。第一时间召开动员部署会,传达学习省、市会议精神,组织学习上级活动方案,并宣读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总体要求、活动内容、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号召机关全体党员干部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实践活动,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 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 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 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常委会党组先后召开6次会议,机关党组先后召开8次会议,传达学习市学教办工作提示要求,专题研究、全面梳理、动态更新、及时公布“三张清单”。
二是坚持统筹协调,做好“联动文章”。按照“应下尽下、能下尽下”原则,精心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度体察民情,积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解百姓之忧、纾企业之困,暖基层人心。常委会领导率先垂范、以上率下,结合“一驻六挂”联系点,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进项目工地,走访190余次,共收集各类问题17个。各办委室负责人围绕工作实际,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走访160余次,收集问题15个。普通党员干部严格落实“双报到双报告”要求,深入驻点社区,对接群众需求,走访30余次,收集问题14个。通过有效联动、有序推进,实现了机关全体党员干部下基层全覆盖,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批居民用水、交通出行、生产销售、生活困难等痛点、堵点、难点问题。
三是务求工作实效,做好“融合文章”。结合“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代表行动,找准人大工作结合点、着力点,创新开展人大系统“大学习、大走访、大落实、大宣传”活动,要求全市人大系统要担当政治责任,积极履职为民,与下基层实践活动深度融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全市1400多名五级人大代表混合编入83个代表小组,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走访群众3万余人,收集意见建议310余条,协调解决问题200余件,为营造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四是聚焦共同缔造,做好“补充文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推动解决“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做好“后半篇”文章。10月,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关于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 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实施方案》,组织动员全市人大系统全方位全链条参与,推动共同缔造活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拿出具体措施,提升办理质效,“武胜关镇姚庙村刘家湾塘堰年久失修,村民日常生产用水得不到保障”“广办北湖社区立交桥下杂草丛生、路面破损、垃圾成堆,影响附近居民正常生活”等一批涉及民生的问题得到迅速解决,赢得群众纷纷点赞。
五是围绕建章立制,做好“总结文章”。截至11月底,机关党员干部收集的五大类46个问题均得到解决。实践活动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市人大常委会将全面学习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持续深化“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巩固成果,提升质效,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将大力弘扬“尊崇法治、守正创新”的广水人大精神,积极履职尽责,创新工作举措,结合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议案建议办理等,倾听群众心声、收集意见建议、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带着感情、满怀热情、饱含激情地走好新时代“赶考路”,为推动广水“再进位、冲百强、创辉煌”贡献人大力量。(作者:广水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尚锐)